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宝童做客我院畅谈经典翻译感悟
发布时间:2009-04-02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武永民 摄影: 来自:外国语言文学系
责任编辑:
2009年3月26日下午,应我院外语系的邀请,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宝童教授在我院外语一号楼二楼多功能报告厅作了题为《英译 < 三字经> < 千字文> 感悟》的学术报告。王宝童教授是全国诗歌翻译专家,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出版译著、论著多部,其英诗汉译、汉语神话诗歌体翻译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曾十年磨一剑,英译《王维诗百首》。系主任马秉义教授、全体教师、部分学生聆听了报告。外语系名誉主任申立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报告中,王宝童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华文化瑰宝、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的辛苦历程、宝贵心得,赏析了精深博大而又文采斐然的经典原文,点评了精思巧构而又传神达意的英语译文。王教授着重总结了翻译两篇经典的仿形、仿神、效法前贤等方法原则,并指出两篇经典的英语翻译是百日踟蹰的结果。王教授深厚的国学素养、精湛的英语水平、优美动听的英音口语,风趣幽默的评点讲解,博得了阵阵掌声。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三字经》《千字文》英译的必要性,指出两篇文章均为中华文化瑰宝、世界儿童经典,向世界翻译推介意义十分重大。王教授说,《三字经》是我国传统蒙学教材,荟萃中华文化各个要素,如为人处世原则、百科常识、道德规范、先贤楷模。这些经过浓缩提炼三字一句的韵文,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像基因一样融进历代儿童幼小的心灵而受益终身。1990年《三字经》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成为世界儿童经典。
关于《千字文》,王教授说是一部自梁朝传至今日的蒙学教科书,为周兴嗣所撰,“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千字文》千字不重、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宜记宜诵,启迪了世世代代儿童少年,是许多名人大家的起步教材,实在是中华文化之瑰宝。王教授说,《三字经》《千字文》前人虽曾译过,但均以散文体翻译,失却原文经典的韵文风格与宜诵特色,王教授认为应当以诗译诗,传达原文韵文风格,保留经典特色。然后,王教授又着重介绍了《三字经》《千字文》的原文特色、翻译原则及方法,认为经典英译不但传达原文之意,也要传达原文风格,更要注重读者的接受性。
王教授介绍,《三字经》英译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注意传达原文言简意赅的风格及其节奏美、声韵美。原文三字一句,读为二顿,琅琅上口,英译也用短行,选用二音步译三言,从而也能做到琅琅上口。用韵也仿照原作,基本采用隔行押韵。为了加强译文的接受性,受到读者欢迎,王教授采用种种诗歌技巧:如用母子韵以增加趣味;模仿英语口语,以使译文上口易记;口语体中加进幽默,增加可读性等。
王教授在分析《千字文》的文体特色认为,《千字文》条理清楚、文采斐然、声音悦耳、易学易记,英语译文也应该仿形仿神、追求畅达。《千字文》节奏是四言二顿,注重平仄,读来朗朗上口,并不嫌单调,译文为了传达这一特色,也为了英语读者的接受性,王教授以抑扬格四音步译四言,以千音步译千字,把《千字文》译成千音步韵文。在仿神方面,王教授更是下足功夫,分别从模仿口语格调、模仿警句格言、模仿劝导语气、模仿古风、模仿骈体、再造意境、效法前贤等七个方面描摹原文之美,与原文“亦步亦趋”。
最后,王教授感慨并告诫说,《三字经》《千字文》的英译,是百日踟蹰的心血之作。如《千字文》千字不重、押韵不重,为了追摹经典风格,王教授“自找苦吃”,决不重复韵节,苦思冥想,先后数易其稿,王教授说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原作者,对得起原文,也才对得起读者。
王教授报告后,申立教授作了精彩点评。王宝童教授以其精湛的国学底蕴、深厚的英语素养博得了大家敬佩的赞叹声,其高超的诗歌翻译水平,纯正优美的英国口语,风趣幽默的讲解评论赢得与会者阵阵掌声,而王教授孜孜不弃、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更是让大家感佩不已。外语系师生深感受益匪浅。(付耀辉、王晋供稿)